【講者】
陳禹先(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獨立研究者)、
林子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
謝宜樺(關渡美術館典藏展覽組專員)、
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
Alexandre Michaan(媒體藝術修護師)
【主持人】陳禹先
【側記】謝宜樺(原文刊於關渡美術館臉書粉絲專頁)
本座談由關渡美術館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s,SMA)共同主辦,邀請兩名資深的時基媒體保存工作者安德烈亞斯・韋瑟(Andreas Weisser)與亞歷山大・米尚(Alexandre Michaan)線上參與,向觀眾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及觀察。
座談由SMA計畫主持人陳禹先及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林子荃揭開序幕,一同發表「『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四年回顧–在地的機會與限制」,依序梳理兩人對媒體藝術保存的初探、於國美館任職時執行的修復專案及SMA計畫的成形。2021年,SMA第三期透過數位藝術基金會與關美館聯繫進而合作,針對關美館典藏制定媒體藝術作品的媒材撰寫原則,並制定系統使用方針。2023年,禹先協助典藏組專員宜樺建立收藏品入藏與藏品管理方針;期間適逢藏品借出,隨即以該作品為案例,與宜樺一起進行藝術家訪談及展示版本報告。
緊接其後的便是關美館典藏展覽組專員謝宜樺,關於典藏實務的分享:「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在禹先的協助下,宜樺對媒體藝術保存有了基礎認識,並著手整理2022年北藝大科藝館向關美館提借典藏品的各種資料,如裝置方式、展場規劃、版本差異等,彙整為展示版本紀錄(Iteration Report),這份紀錄的建立將有利於該作未來的展出及研究,同時也是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的一環。
下半場由從事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相關工作逾20年的安德烈亞斯・韋瑟接棒,以他服務過的保存案例為例,清晰地向觀眾說明時基媒體藝術保存人員的服務對象與工作項目。作為一名時基媒體保存顧問,韋瑟提及,由於時基媒體藝術的收藏相當複雜,其中包含安裝、理解、長時間且定期的檢查,而唯一的辦法是與外部專家合作,制定屬於藏品的保存策略。
最後則由媒體藝術修護師亞歷山大・米尚針對法國博物館媒體藝術的保存與典藏品管理所進行的分享。米尚指出,法國並沒有專為錄像和媒體藝術設立的保存部門,針對設備維護、維修的持續性保存,以及數位化等工作,通常由外部工程師或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為因應博物館需求的差異,建立針對整體收藏品的保存計劃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培訓相應的收藏人員,讓他們對收藏品及其技術有足夠的理解。
在活動末尾的Q&A時間,觀眾向講者提問:數位時代之後,時基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是否變得更無障礙?韋瑟回應,由於現代人都有使用電腦儲存資料的經驗,這反而使他們低估保存數位檔案的重要及專業性。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 (四)
計畫成員:陳禹先(主持人)、林子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