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06_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

大家好,我是關美館展覽組組員宜樺,今天要向各位分享我在北藝大關美館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時所學到的事。作為一個非典藏專業的展覽專員,我學到的知識非常入門,同時也非常新鮮。我的發表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關渡美術館的典藏環境介紹,第二部份則是今年度出借典藏品《離位》的經驗分享。

如前所述,我並沒有上過與典藏有關的課程,大學時就讀本校美術系,接著進入藝術跨域研究所。在學期間做過表演、版畫,而後以個人的散文創作為論文主題畢業。進入關美館後,我負責展務,工作包含設備管理、佈展人力分配、與藝術家針對器材進行溝通;另一方面還有典藏,包含年度盤點、典藏品的出借管理。由於關美館是一間編制較小的美術館,館員間經常互相協助,機動性地輔助他人。以典藏工作為例,例行性的盤點由我負責,另一名教育推廣組的同事則會在出借典藏品、定期巡檢庫房時協助我。

關美館典藏環境及概況

回到我的典藏工作。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與關美館的合作,讓我學到許多與媒體藝術典藏有關 的知識。去年禹先每週會來館內一次,確認我在典藏工作上遇過什麼問題、教了我怎麼檢查作品檔案的數據,並視關美館的規模,為我們建立一套可行的建檔架構。

關渡美術館收藏了1,208件典藏品,這些典藏品分別被收藏在三間庫房中。錄像裝置作品的錄像檔案光碟被收在一號庫房,部分裝置則被收在三號庫房。關美館收藏的錄像作品有四十幾件來自2015年舉辦的《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由參展藝術家捐贈。這檔展覽由孫松榮策展,旨在重建1980-90臺灣錄像藝術的系譜,邀請17名藝術家如陳界仁、盧明德、崔廣宇等人,重現原作或復刻舊作,以繪製歷史、美學或技術的變化及趨勢。去年4月,本校的科技藝術館(科藝館)在開幕前向我們提借了《啟視錄》的其中一件藏品:本校教授袁廣鳴的作品《離位》,這也是本館收藏的《離位》睽違8年的展示。以下便是《離位》的簡介、提借與安裝作品的概況,以及本次展示的紀錄。

《離位》借展經驗及展示版本紀錄

《離位》的組件包含了一台包覆著金屬外框的CRT顯示器、能固定在CRT外框上的半身人體雕塑、 一組播放器,及提供CRT放映的影像檔案。這件作品的第一個版本製作於1987年,在2015年時重製。除了關渡美術館外,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香港M+也收藏了這件作品。從科藝館向我們申請提借,到運輸至科藝館,花費了兩週的時間。5月時,關美館的3名人員前往科藝館協助佈展約半天,而後藝術家至現場微調約一個小時。

禹先與我針對本次展示訪問了袁廣鳴,從中得知藝術家對於作品未來修繕的考量。可能需視作品狀況調整、更換的部分有:1、雕塑的重製,2、CRT的汰換,3、影像的調整或轉檔。
  1. 針對雕塑,由於翻模時的石膏模具並未被保留,因此需利用現存作品的雕塑再翻模。
  2. CRT顯示器的替換方式有兩種,其一是保存CRT的外殼,於其中安裝液晶顯示器,另一種則是直接替換成別台尺寸相同或相近的CRT。
  3. 影像則需視替換的CRT尺寸,進行長寬比的調整,調整的重要依據則是使人體雕塑的腰部,能與影像中游泳者的上半身吻合。電視調色的原則也是一樣的,盡可能使人體雕塑的顏色和影像中游泳者的膚色吻合。
訪問的最後,我們詢問袁廣鳴老師,這次的展呈有什麼可改進的地方?老師認為展場的光線偏暗,較為理想的展示方式以1987年及2015年為主。2023年版本與前兩次的差異是,由於電視的影子正巧遮住了金屬底座,故底座上並沒有鋪設鏡子碎片(老師當時鋪設鏡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遮擋底座)。

結論:典藏倫理的示範

以上便是去年與SMA計畫合作的收穫。最初在典藏工作上遇到問題時,我經常有點茫然,只能依靠 想像來判斷某些事該不該做。與禹先的合作使我認識「典藏」,當我得知「展示版本報告」也包含藝術家訪談,不免有點訝異,沒想過這份建檔用的報告,還包含了對藝術家充滿彈性的提問。此外禹先強調需視館舍現有的資源,建立一套可行的典藏架構,以確保這套系統在未來仍能被運用,這點對關美館來說相當重要。在我們的對話中,我逐漸認識了典藏的倫理,感謝SMA計畫及禹先所提供的專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