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分享會的講者,彭政添 |
▲燦爛印尼▲ 彭政添:非典型印尼:千廟之城山口洋的客家風情
時間 ░ 9/5 Wed 19:00 pm
地點 ░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講者 ░ 彭政添
地圖上的山口洋
政添的外婆家正在山口洋,一個位於西加里曼丹省的城市。由距離最近的坤甸機場到山口洋,只有一條路可走,因此要花很多時間搭車才能到達。城市裡頭有大量的寺廟、具華人社會象徵意義的形象(比方說龍)及相關建設。在山口洋,客家族群佔大宗,也因此政添不論是在家(桃園市楊梅區)或回到外婆家(山口洋市),都身處講客語的環境。除了山口洋的客語偶爾混同印尼語使用,並沒有太嚴重的語言隔閡。也因此,許多印尼華裔新移民與台灣的客家人結婚,這些新移民在台灣的人口分布圖,與客家族群分布圖大致上是重疊的,山口洋市也在2010年和楊梅市(現楊梅區)締結為姊妹市。
圖中紅色圖釘處即為位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市(圖片取自Google Map) |
達雅、拉吉、紅碗事件
1945年,蘇卡諾宣布印尼獨立,脫離荷屬東印度(荷蘭殖民下的印尼),成為建國元首。其後由於蘇卡諾立場偏共,意圖將馬來西亞納入印尼版圖,又引起反對聲浪;1965年,軍方起身反叛蘇卡諾,強人蘇哈托趁勢而起,上台後進行反共肅清,許多華裔共產黨員遭到殺害。政府編造華人殺害原住民長老的事件,煽動印尼原住民達雅族(Dayak)攻擊華人;當時,達雅族人會在華人家門口放一碗雞血或狗血,看到這個標記的族人必須對裡頭的華人進行復仇。政添說,他的外婆原本並不是居住在山口洋。問起這件事,外婆道:「是被拉吉趕下來的」,不過拉吉是誰?他查了達雅族的照片,問:「這是不是拉吉?」,外婆答「是」。為何外婆稱他們為拉吉,「拉吉」又是哪種語言的發音,這兩點政添無從得知。
達雅族(圖片來源:由 Tropenmuseum, pa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598136) |
那麼現在山口洋的華人與印尼人如何看待彼此?就政添對當地的觀察而言,華人認為自己與印尼人不能混為一談:「華人『自居一國』」。他們自稱「唐人」,並稱印尼人為「番人」;後者是帶有負面意義的,也有觀眾分享,她所認識的印尼華人都相當強調自己是Indonesia Chinese,不想被當成Indonesian。不過政添倒不覺得自己有被印尼人歧視的感覺:「這次回到山口洋遇到的印尼人,多數都是友善的。」
何者為華
分享會後段、開放觀眾問答的時間,幾乎都著重在「什麼是華人」的討論上。一位專門研究廟宇的觀眾指出,ppt上頭的廟宇照片,已與中國傳統廟宇的顏色、形狀相去甚遠,加上印尼華僑幾乎不能辨識中文字,導致他認為他們已經不算是華人,不過立刻有一位觀眾提出,在當地的客家社群中,一年裡頭最重要的節日便是過新年,而這顯然是華人的文化。
另一個例子是,政添在印尼的表弟對中國懷抱著憧憬,以身為華人為傲,期望有一天能回到中國。也許是長輩的教育造就了這樣的觀念:區別我族與他群、榮耀血統,於心靈上保有可寄託、回歸的處所──祖國。這麼說起來,誰更華?是寫中文、講北京話的台灣天然獨世代,還是不識中文、講客家話、對中國心心念念的印尼華僑?由此看來,「華」的定義在不同場合中顯然不同,難以用單一標準來評斷。
政添的外婆家一角,和台灣一些家庭的擺設相似 |
「作為一個新二代,母親的母語與家鄉的語言相通是相當幸運的事。」在分享會的最後,政添說道。由於這次回到印尼的經驗,使他往後與親戚通訊時能夠想像他們的生活樣態:吃什麼、做什麼、去哪裡等等,同時拉近跨國的血緣關係。對並不了解印尼山口洋客家族群的筆者而言,算是初步地認識了此地的文化,並得以從紛亂的歷史和身分認同,回到自身的問題。此外,新移民與新二代在台灣的處境亦是值得深思的,當然更包括其母語與台灣的語言不相通的族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