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和酷卡,攝影和設計,漫畫和文字,一場大雜交,又加珍珠又加椰果的飲料;男生和女生,木屑和白膠,戲劇和舞蹈,一鍋雜菜湯裡什麼都扔進,安穩入肚。
5月21日🔺大觀社區
每次高俊宏老師的課都會有一些戶外教學,像是爬山、進入某個禁止進入的地方等,又因為被包在藝跨的課程裡,搞得每次紀錄我都有些緊張,因為那都是一些具備他人意識形態的行動,相當擔心自己總是一知半解、只伸進一隻腳甚至一隻腳趾地探索。
對於大觀的抗爭感到非常悲觀,因為一切似乎都不會往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了。藝術最後的作用,似乎是讓這場抗爭不要這麼累,或留下一些東西、被某些人放在心上或慢慢淡忘。
今天(6/3)在看《攝影之聲》一篇關於陳界仁的訪談,裡頭陳界仁的某句話又勾起我對大觀的阿姨們的記憶:
對於大觀的抗爭感到非常悲觀,因為一切似乎都不會往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了。藝術最後的作用,似乎是讓這場抗爭不要這麼累,或留下一些東西、被某些人放在心上或慢慢淡忘。
今天(6/3)在看《攝影之聲》一篇關於陳界仁的訪談,裡頭陳界仁的某句話又勾起我對大觀的阿姨們的記憶:
其實女工們經過那麼多年的抗爭,只要遞麥克風給她們,她們比我們還會講,對相關法條比我們還清楚。雖然讓自己的家變成眾人參訪之地未必輕鬆,不過能培養一種能力──無論是說話或攝影的能力,都是蠻好的事情。
5月25日🔺北藝大戲劇系夏季公演《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應該是我在北藝看過最喜歡的戲之一(另外也很喜歡的是逐電那齣……忘記劇名了)。族群遷徙、家族記憶、演員演戲等子題,藉由《物種起源》一書中的章節逐步展開,讓人覺得這之中勢必存在演員對自己的探問;好像也就在觀眾假想這齣戲裡有那麼一點真實的時候,戲便歪斜並有了人性。在漫無止盡的觀戲經驗裡,對演員心理狀態的猜想竟成為比戲本身更有意思的娛樂。最喜歡黑暗中母子對話那一段。
要每個演員都唱Rap真的很硬,我也對劇場跟了這波Rap風感到驚訝,算是忘記戲劇演員的多功了。出於我對該戲的期待並不是一場技巧卓越的饒舌大賽,技巧不足或詞的深度不夠等被黑特的原因,並沒有降低我對它的喜愛,反而讓人好奇是不是演員自己作詞;如果是的話,這顯然比「有深度的詞」更讓人動容。
看作品最大的好處似乎是確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承認自己的品味,以及如何為其辯護。
苡辰 攝 |
唐瑄,於 《一個很對不起你的人》黃奕翔個展 |
5月的某一天🔺一個很對不起你的人|黃奕翔個展
相較於去年《出去一下,等等回來》,這是一檔更像小品的展覽。裡頭的細節,確實是思考方式非常複雜的奕翔會做出的東西(總是無法透過最後的呈現去理解他思考中轉了太多次彎的九曲巷)。展覽大意是用靜態影像來捕捉「某段時間」:在展覽地點永富5號內,實地拍攝兩個演員於空間中的樣子,並將這些影像貼回空間內牆上,如《出去一下,等等回來》的「原地召喚」。礙於空間尺幅與所需的影像解析度,攝影師分次拍攝的同一個畫面(分成數個單位拍攝),被他以a4大小彩印(前述一個單位由數張a4紙組成)、貼在牆上。黃並沒有將影像原檔完美地拼接在一起、使它看起來像「一幅影像」,而是直接將所有影像印出,貼在它們該在的地方。除了各單位的色調略有不同外,單位間的交界甚至有重疊的部分;於是,不同時間點物理上地「交疊」了。
也因為黃只在兩面相對的牆上貼滿影像(註1),使得展覽就像互相凝視的兩道視線、觀眾被兩面夾擊。不同於絕對空間的狹長,永富這個格局四方的空間似乎讓人更輕易地想像一個事件中心,形成圍繞著某點的身體感,尤其讓觀者意識到眼前/背後。在鏡頭的前面或後面、在牆的前面、在已逝的事件前面……藉破碎的線索拼湊敘事,如前所述,整個展場挾帶著過去的一段時間,迎接當下新鮮的觀眾。
(待續……)
(怎麼會有這麼垃圾的寫作習慣啊)
註1:原先黃貼了三面牆(如「ㄇ」狀),不過出於某些考量,他將中間那道牆的影像移除,展覽時只剩兩面牆上有影像。
期末論壇的主視覺 |
留言
張貼留言